人民日报客户端内蒙古频道2024-04-09 14:14浏览量8.6万
赤峰市建设教育强市,龙头是高等教育。近年来,内蒙古赤峰市委市政府积极回应460万赤峰人民的强烈期盼,聚焦支撑赤峰高质量发展的现实需求,对地方唯一一所本科高校赤峰学院给予了高度重视,在支持学校建设上拿出了“真金白银”,在扶持学生创新创业上推出了务实举措;赤峰学院在赤峰市委市政府的全力支持下,按照习近平总书记“扎根中国大地办大学”的指示精神,积极融入赤峰、依靠赤峰、服务赤峰、贡献赤峰,聚焦“两件大事”需求提供强劲的人才、智力和科技支撑,蹄疾步稳推进提质晋位。城校“双向奔赴”、同频共振,携手演绎了一曲城市滋养大学、大学涵养城市的高质量发展“二重奏”。
“真金白银”兴教,举全市之力办学校
高校学科的发展、科研成果的落地、师资队伍的建强、毕业生的就业创业等都需政策、财政、空间上的支持。作为一所地方应用型本科高校,赤峰学院是在赤峰这片沃土上成长发展起来的,赤峰市崇文重教的优良传统、厚重的文化底蕴、丰富的人文素养和强劲的发展态势赋予了赤峰学院前进的动能,赤峰市委市政府对教育和人才的高度重视、对学校在资源要素保障等方面的全力支持使得赤峰学院突破了发展瓶颈、取得了丰硕成果,为学校提质晋位、实现高质量发展注入了新的机遇与信心。
领导高度重视全力谋划学校顶层设计。赤峰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赤峰学院高质量发展、实现晋位升级。2018年12月,时任自治区副主席、赤峰市委书记段志强同志到赤峰学院调研,阐述了“大学”与“大市”的关系,提出“配合赤峰大市的定位,赤峰也应该建设一所有影响力的赤峰大学”。2019年1月,赤峰市委七届八次全委(扩大)会议和赤峰市七届二次人代会对“支持赤峰学院改善办学条件,推进赤峰大学建设”作出部署。2019年3月,赤峰市政协把“关于推进赤峰大学建设”确定为赤峰市2019年度政协常委会专题协商议题,形成了《关于在赤峰学院基础上建设赤峰大学的专题协商报告》。2020年1月,时任赤峰市委书记孟宪东同志在协商报告上作出重要批示,要求市直各单位全力支持赤峰大学建设。2020年4月,时任赤峰市市长王旺盛同志在赤峰市七届人大三次会议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再次强调“支持赤峰学院创建赤峰大学”,并将此项工作列为赤峰市政府2020年的重点工作之一,在政策、土地、资金、人才引进、条件改善等方面给予大力支持。2024年,赤峰市市长栾天猛在赤峰市人民政府工作报告重点工作中指出,要全力推进赤峰学院创建赤峰大学,建成区域性高水平应用型大学。栾天猛市长在与考评组专家座谈时也表示,赤峰市虽然困难,但是我们建设赤峰大学的决心不变,全力以赴支持。目前,创建赤峰大学工作已经写入内蒙古自治区“十四五”时期高校设置规划和赤峰市“十四五”发展规划,赤峰市正举全市之力支持赤峰学院建设。
政策“及时雨”为学校发展“输血补气”。赤峰市给予了学校一定的人才引进自主权,通过“绿色通道”引进我校硕士点建设、学科建设、专业建设、实验室建设中急需紧缺的博士,并将学校引进的高层次人才纳入赤峰市“玉龙人才公寓”项目,在配偶安置、子女入学等方面给予特殊政策支持。目前我校引进的高层次人才入住过“玉龙人才公寓”达累计60人次,不仅缓解了他们的生活压力,而且提供了良好的居住生活环境。2022年开始允许我校在招不到博士的学科领域中引进“双一流”硕士研究生和实验员来弥补师资不足。赤峰市委市政府在京蒙(亦庄·赤峰)科创产业园中为赤峰学院留出2000平方米,用以建设“赤峰学院北京(亦庄)创新研究院”。该研究机构建成后,赤峰学院将以此为平台,依托首都北京的技术、人才、产业等集聚优势,借船出海、借梯登高、借力发展。
划拨土地打破学校发展“空间制约”。随着赤峰学院招生规模不断扩大,办学条件日益改善,生均占地面积小、建设容量不足已成为制约学校发展的瓶颈。为支持学校盘活资源,突破发展空间制约,赤峰市委市政府在前期入校对接调研并结合国土空间规划实际基础上,无偿划拨给学校建设用地520亩,并积极帮助学校解决发展过程中面临的规划建设手续、供电需求、自来水接入、人防空间、项目立项、权属用地等校园规划和项目建设难题,极大拓展了学校的发展空间,使学校生均占地面积达到了60平方米以上的标准。2023年,学校启动了校园一期工程建设项目和口腔医学实验大楼建设项目,总投资8.53亿,规划用地195006㎡。目前基础工程基本完工,能够按照预期交付。
“真金白银”夯实学校发展“底盘”。强有力的经费投入是教育事业改革发展的根本性保障。近年来,赤峰市委市政府实实在在拿出“真金白银”,为支持赤峰学院补短板、强弱项累计投入资金50余亿元。其中,划拨土地市场价约为42亿元;2020年划拨2000万元资金,用于支持赤峰学院校园环境提升工程;2021年投入1.2亿元资金,用于支持赤峰学院供水管网铺设、用电专线接入、10号学生公寓楼建设等工程;2023年筹措资金8.53亿元,用于支持校园一期工程建设和口腔大楼建设。除硬件建设的资金支持外,赤峰市还先后投入5000万元资金用于支持学校硕士学位授权点建设,其中包括人才队伍建设经费1500万元、科研专项经费3500万元。
真才实学反哺,履行高校服务地方之责
高校是高层次人才集聚的高地、人才培养的主阵地,是科学研究的生力军、科技创新策源高地。作为赤峰市唯一一所本科高校,赤峰学院自身具备的人才培养优势、科技创新优势、成果转化优势正是城市发展所需。在此背景下,学校立足地方实际,充分发挥赤峰学院服务地方的职责与使命,致力于全面融入赤峰市经济社会发展大潮,以大学之担当驱动“六个赤峰”之建设。
主动融入地方,围绕地方经济特色办学。一方面,优化调整学科专业布局,布局人工智能、智能制造、清洁能源、智慧农业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相关专业,以期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培养更多用得上、留得住的应用型人才。另一方面,深入实施“科技兴蒙”行动,坚持“项目驱动”,在关键领域、重点技术、平台建设上下功夫,学校制定出台了《赤峰学院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指导意见》《赤峰学院优秀科研成果培育工程实施方案》《赤峰学院科技成果转化管理办法》等文件,以提升科研实力、成果转化能力和服务地方能力为核心主线,突出应用性研究的科研导向,积极开展服务地方项目研究,2018年组织实施科技服务地方项目85项;2019年组织实施赤峰学院服务赤峰市经济社会发展应用项目72项,项目总经费达3600万元;近三年来,学校教师立足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实际,开展横向课题研究64项,横向课题经费达1193万元,对地方发展起到了很好的理论支撑和实践指导作用;2023年,学校与赤峰富龙集团开展的校企合作项目成功入选中国高等教育学会“校企合作·双百案例”。
不断优化专业结构,教学成果取得突破。在赤峰市委市政府的外力加持下,赤峰学院励精图治,内生动力激增,学科专业体系日趋合理,师资队伍日益壮大,科研实力明显增强,发展势头迅猛。学校现有55个本科专业,构建了教师教育类、医学类、文史类、理工农类、经管类、艺体类六大专业板块;现有国家级一流专业建设点1个,自治区一流专业建设点14个,校级一流专业建设点12个。2011年,作为国家新一轮本科教学工作合格评估的首家被评高校,学校顺利通过评估,并入选全国高校以评促建先进典型案例库;同年,学校获批“服务国家特殊需求人才培养项目”——学士学位授予单位开展培养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试点工作单位,填补了自治区文博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空白。2016年,学校凭借在率先转型发展方面的明显成效,被确立为全区转型发展试点院校,同时被列入全国百所“产教融合发展工程建设规划项目应用型本科院校”,获得国家1亿元专项资金支持。2018年,学校成为新增硕士学位授予单位,同年顺利通过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审核评估。2020年,学校转型发展结出新硕果,4.27万平方米的实验实训大楼投入使用,大数据行业学院、微电子行业学院等相继成立。2023年,学校与其他高校共同申报的《能力先导、虚实融合、开放共享——一流医学人才创新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协同提质、持续改进的“三级五类”本科人才培养内部质量保障体系创新与实践》两个项目获得高等教育(本科)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二等奖,取得了历史性新突破。
有序推进学科建设,研究生教育蓬勃发展。学校秉持“重点突破,以点带面,全面提升”的建设思路,构建以应用学科为重点、以基础学科为支撑、以优势特色学科为牵引、多学科协调发展的学科体系,重点建设历史学、教育学、文学、理学、医学等学科,加强管理学、工学、农学等学科建设,持续推动艺术学学科建设;遴选并建设了校级一流学科3个、校级一流扶持学科9个;2023年,学校的文物与博物馆、教育、城乡规划学等3个学科和学位类别分别获批自治区提质培育学科建设项目,获批建设资金225万元。学校大力发展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2021年,学校新增6个硕士学位点;2023年,文物与博物馆专业学位点对应调整为文物、博物馆2个专业学位点,硕士学位授权点由2个增加到9个,其中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点1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8个,招生方向由8个增加到19个;学校已有8个教育硕士教学案例入选中国专业学位教学案例库;2023年,学校的教育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高质量通过国家教指委专项核验。
持续强化人才工作,师资队伍不断壮大。学校制定了《赤峰学院高层次人才引进与培养实施办法》,近三年共引培博士77名,通过绿色通道引进硕士17名,公开招聘硕士33名;2021年投入人才经费275万元,2022年投入215万元,2023年投入405万元。学校现有专任教师982人,其中,具有研究生学位专任教师761人,占专任教师总数的77.5%;具有博士学位专任教师253人,占专任教师总数的25.76%;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称专任教师555人,具有正教授职称的专任教师113人,“双师型”教师304人。长期以来,赤峰学院坚持“立足赤峰、服务地方”的办学理念,认真履行高校服务社会职能,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以人才培养为核心,以服务地方为己任,加强对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人才支持和科技支撑,扎根赤峰大地办大学。
大力加强科研工作,科研水平持续提升。2021年,学校获得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4项,资助金额70万元;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项,资助金额109万元。2022年,获得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4项,资助金额80万元;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项,资助金额89万元。2023年,获得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4项(含首次获批后期资助项目1项),资助金额85万元;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项,资助金额63万元;首次获批国家艺术基金1项,资助金额10万元;首次参与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子课题2项,资助金额168万元。2021年以来,学校新增自治区级科研机构5个,其中,2021年,“内蒙古口腔颅颌面疾病研究自治区高等学校重点实验室”“红山文化与中华早期文明研究协同创新中心”获批教育厅培育立项,进入建设期;“红山文化与中华民族共同体研究基地”获自治区统战部、宣传部、民委、教育厅立项。2022年,“赤峰学院国际科技合作基地”获批科技厅国际科技合作基地;“赤峰学院传统美术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基地”获自治区文旅厅立项。学校现有自治区级科学研究机构18个,其中,自治区重点实验室4个、自治区社科研究基地13个、自治区国际合作基地1个。
立足区域发展实际,提升服务地方能力。学校以提升科研实力、成果转化能力和服务地方能力为重点,深入实施“科技创新”工程,突出应用性研究的科研导向,积极开展服务地方项目研究,先后与赤峰市红山区、松山区、巴林左旗、喀喇沁旗以及市统计局、红山高新产业园区等签订了校地合作协议,与赤峰市乡村振兴局联合成立了赤峰乡村振兴研究院,与赤峰市政府、矿产企业联合筹备共建赤峰有色金属矿产学院,着力提升学校在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中的融合度和贡献率。学校深入开展“百校联百县兴千村”行动,在赤峰市克什克腾旗同兴镇安乐村、宁城县农忙镇东扎兰营子村等开展服务支持,助力美丽乡村建设;实施科技特派员计划,现有“三区”人才支持计划科技人员204人、企业科技特派员75人,以帮助解决生产和工作中遇到的实际问题。2023年7月,学校本着“以服务求支持,在贡献中求发展”的思路,全面启动“百名博士下基层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专项行动,鼓励博士团队依据专业优势、人才优势主动深入企业一线、走进田间地头开展实践活动,在产业发展、智慧服务、科技应用、数字信息化建设、村庄规划编制、基层治理能力提升、乡村文化建设等方面给予多元化服务、针对性帮扶、技术性指导,首批遴选的35名来自13个二级学院29个专业的博士,现已面向赤峰市12个旗县区的企业、乡村、学校、博物馆等多个领域,围绕技术支持、基层治理能力提升、乡村文化建设等内容开展了“蹲点式”服务。
规划发展“施工图”,下好城校相向共兴“一盘棋”
扎根赤峰大地办学兴教六十七载以来,赤峰学院与赤峰市同频共振、同兴共荣,建立了弥足珍贵的信任和友谊,城校双方已成为紧密的“命运共同体”。下一步,赤峰学院将持续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锚定习近平总书记交给内蒙古自治区的“五大任务”和全方位建设“模范自治区”两件大事,以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内涵建设、转型发展、提质创新、开放合作、提升治理效能为主要途径,紧密围绕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将“立足赤峰、服务地方”的办学理念贯穿到办学治校全过程、各方面,形成较为完善的人才培养体系、学科发展体系、科技创新体系、教师队伍体系和教育评价体系,构建完善应用型大学体制机制,办学质量效益和服务地方水平实现新跨越,积极寻求学校办学与乡村振兴之间的连接点、共振区,为乡村振兴提供智力服务,形成全方位开放合作、高质量服务地方办学新格局。
稳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逐步完善以本科教育为主体,集研究生教育、继续教育、国际合作教育为一体的教育体系,推动形成大思政格局,健全“五育并举”的人才培养体系,深入推进教学改革,持续改进质量文化,确保教学质量监控体系更加有效,推进就业创业水平达到新高度,实现教学建设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稳步提升,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得到有效落实。
稳步推进学科建设与研究生学位点建设。聚焦学校高质量发展目标,锚定自治区一流水平,不断加大资源投入力度,持续优化学科布局,重点强化优势特色学科,进一步夯实基础学科,充分发挥学科支撑作用,聚焦应用型人才培养和地方经济社会文化发展需要,重点发展应用学科,积极培育新兴学科。
推动专业建设实现优质发展。以就业和社会需求为导向,以保障生源数量和质量、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主要途径,对招生、培养、就业三项核心任务进行系统性思考、一体化统筹,逐步完善“招生—培养—就业”联动机制,进一步缩小人才培养和社会需要之间的差距,实现毕业生就业工作扎实推进、就业质量得到进一步提升。
推动科学研究取得实质性进展。以一流学科建设为引领,推动形成主题、人才、项目、平台、成果“五位一体”科研高质量发展模式,快速提升科研创新能力,不断完善平台建设,更加健全产学研用合作机制,更加完善科技考核评价机制,实现成果转化再创新高。
不断优化教师队伍结构。进一步完善人才引育机制、激励机制,不断优化教师队伍结构,提高教师育人水平和教学科研能力,建成一支师德高尚、规模适当、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教师队伍。
加快形成开放合作新格局。深化拓展校地、校企、校校、国际合作,推动职普深度融通、产教深度融合,在赤峰市建设现代化区域性中心城市,绿色赤峰、创新赤峰、开放赤峰、法治赤峰、和谐赤峰、清廉赤峰建设及乡村振兴战略中发挥更大的人才、智力和创新支撑作用,进一步完善国际化办学体系和合作办学机制,实现合作共建、共享共赢,形成开放办学新格局。
根本性改善办学条件。在校园空间规划中充分体现“绿色·人文·智慧”理念,完成南校区建设和北校区提升改造工程,实现办学条件和办学环境的根本性改善,建成全面支撑学科建设、教学、科研的文献信息资源中心,全面实现现代化校园建设目标,全面建成绿色健康安全宜学校园环境。
持续提升治理效能。不断强化党对学校工作的全面领导,全面贯彻落实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逐步完善民主管理、民主监督机制,不断提升依法治校能力和水平,全面推进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充分激发学校办学活力和全体教职工的干事创业热情,不断提升师生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校依城而兴,城因校而盛。赤峰学院的跨越式发展,既是赤峰市举全市之力、注倾城之爱办大学的重要体现,也是大学与城市共生共荣共兴共成长的一个缩影。在这场高校与地方的“双向奔赴”中,赤峰学院将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对标国家战略、区域发展需求,抢抓新机遇、激发新动能,把赤峰市委市政府的深情厚爱转化为学校建设发展的新部署,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办学水平,努力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