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大意义
时事报告2024-04-19
作者:时文
生产力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也是一切社会变迁和政治变革的终极原因。当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国际力量对比深刻调整,我国发展面临新的战略机遇。同时,一方面我们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发展成就,另一方面制约高质量发展因素还大量存在。面对新形势新任务,要在全球激烈竞争中占领制高点,必须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
新质生产力是相对于传统生产力而言的,人类社会的不同历史阶段,生产力发展所依赖的技术支撑和工具各不相同。新质生产力是以新技术深化应用为驱动,以新产业、新业态和新模式快速涌现为重要特征,进而构建起新型社会生产关系和社会制度体系的生产力。新质生产力的出现和发展壮大是推动人类文明进步的根本动力。
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必然要求
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必然要求,对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
发展新质生产力是顺应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必然选择。回顾历史,从18世纪第一次工业革命的机械化,到19世纪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电气化,再到20世纪第三次工业革命的信息化,一次次颠覆性的科技革新,带来社会生产力的大解放和生活水平的大跃升,从根本上改变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轨迹。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蓄势待发,一些重大颠覆性技术创新正在创造新产业新业态,我们迎来了世界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同我国转变发展方式的历史性交汇期。只有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才能在生产力发展中取得领先地位,在新领域新赛道上占据发展先机。
发展新质生产力是在国际竞争中赢得发展主动权的战略选择。世界正在经历剧变。一是经济全球化出现逆流。世界经济发展较为低迷,预计2021—2035年,全球经济增长平均速度为3%左右;发达经济体的增长速度可能将进一步放缓,整体增速大约2%,低于过去50多年的平均增长速度。国际贸易和投资萎缩,贸易保护主义和单边主义兴起。全球产业体系和产业链供应链体系加速重构,呈现多元化、区域化、绿色化、数字化加速发展态势。二是全球范围内围绕科技制高点的争夺战日趋激烈,技术、数据、知识、人力资本等新型生产要素作用凸显,国家之间围绕关键技术、数据和产业的竞争更加激烈。三是国际力量对比发生重大变化,并呈现“东升西降”的趋势。传统国际分工体系发生根本性变化,新兴市场和发展中国家力量群体性崛起,日益成为研发和高端领域的重要参与者。
发展新质生产力是对中国式现代化建设要求的实践回应。进入新的发展阶段后,“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体现在物质生活、精神生活、生态环境、文化体验等多个方面,对国家的经济发展、社会公共服务、环境质量、法治建设等提出了更高要求。中国式现代化必须以高度发展的社会生产力和坚实的物质基础为支撑,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是当务之急。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生产力水平大幅提升,已经建成了门类齐全、独立完整的现代工业体系,高质量发展拥有了良好的基础。但长期以来以低成本劳动力、外部市场和资源为主要驱动的经济增长模式面临越来越大的挑战,自主创新乏力导致一些关键领域出现“卡脖子”危机,叠加经济全球化出现逆流、全球产业链出现调整等复杂的国际环境,拓展经济发展新空间、培育壮大发展新动能、切实提升自主创新能力显得尤为迫切。
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高质量发展需要新的生产力理论来指导,而新质生产力已经在实践中形成并展示出对高质量发展的强劲推动力、支撑力,需要我们从理论上进行总结、概括,用以指导新的发展实践。”“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
从理论视角看。马克思主义认为,生产力是全部社会生活的物质前提,是推动社会进步的最活跃、最革命的因素,生产力标准是衡量社会发展的根本性标准。马克思、恩格斯指出,“人们所达到的生产力的总和决定着社会状况”。坚定不移推动生产力发展并在此基础上不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是我们党一切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当前,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高质量发展是能够很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发展,是体现新发展理念的发展,要求经济增长具有可持续性、协调性和包容性,这就需要新质生产力提供坚实的支撑。
从历史视角看。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社会主义相对于资本主义的优越性就体现在能够更快、更好地发展生产力。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同志曾提出,“社会主义革命的目的是为了解放生产力”。改革开放后,邓小平同志明确提出,“社会主义的任务很多,但根本一条就是发展生产力”。新中国成立以来,我们党领导人民仅用几十年的时间走完发达国家几百年走过的工业化历程,创造了世所罕见的经济快速发展奇迹,极其重要的一点就是高度重视生产力标准,始终坚持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不断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
从现实视角看。高质量发展需要高质量的生产力,中国式现代化和高质量发展都必须建立在坚实的物质技术基础之上。我国经济发展已进入了新阶段,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坚持高质量发展作为新时代的硬道理,作出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推动我国经济迈上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更为安全的发展之路,生产力水平实现了巨大提升、突破性发展,形成了生产力发展的新的质态。同时也要看到,制约高质量发展因素还大量存在,比如,一些关键核心技术受制于人,产业存在“大而不强”“全而不优”问题,生产和生活体系向绿色低碳转型的压力很大,等等。进一步推动高质量发展,就要形成新的产业、新的模式、新的动能,把关键核心技术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打造自主可控、安全可靠、竞争力强的现代化产业体系,构建绿色低碳循环经济体系,实现依靠创新驱动的内涵型增长。归根结底,就是要在生产力水平上实现更大突破、更大发展。
发展新质生产力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根本动能
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经济增长动力的迫切要求。高质量发展和现代化经济体系,必然要通过新质生产力的培育和发展来推动和支撑。新质生产力既是我国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必然前提和决定力量,也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坚实基础和根本动力。
现代化经济体系,是由社会经济活动各个环节、各个层面、各个领域的相互关系和内在联系构成的一个有机整体。包括建设创新引领、协同发展的产业体系,建设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建设体现效率、促进公平的收入分配体系,建设彰显优势、协调联动的城乡区域发展体系,建设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绿色发展体系,建设多元平衡、安全高效的全面开放体系,建设充分发挥市场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的经济体制。这七个方面的发展,要以社会生产力的“新质”形成为前提为条件。只有加快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解放和激发巨大潜能,实现社会生产力水平总体跃升,才能达到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的目标。
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要求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着力推动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加快建设实体经济、科技创新、现代金融、人力资源协同发展的产业体系;要求以加快创新型国家建设为战略支撑,瞄准世界科技前沿,强化基础研究,实现前瞻性基础研究、引领性原创成果重大突破,加强国家创新体系建设,强化战略科技力量。这需要以新质生产力发展为动力为基础,新质生产力在现代化经济体系中能够发挥巨大潜能。
需要强调的是,在平衡新质生产力与传统生产力的关系中,在区域发展中,需要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坚持从实际出发加快科技创新、产业创新、发展方式创新、体制机制创新和人才工作机制创新,这是各地推动新质生产力加快形成和发展的共同必由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