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正文

用好文化资源,加强大学文化建设

2023年09月15日 09:00   阅读:[]

走内涵式发展道路是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必由之路。走内涵式发展道路,建设一流大学,培养一流人才,必须要有一流的大学文化。大学文化是在长期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历史积淀、人文品格和价值理念的综合体,是高校立德树人的重要基础,是满足师生精神需求的重要资源。面对新时代的使命任务,高校应注重从精神文化引领、文化设施提质、文化品牌培育、文化传播融合等维度抓好大学文化建设。


大学文化包含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等。在高校办学实践中,大学文化内化为办学理念、价值追求和学术品位,表现为制度规范、行为方式和物质条件。一代代师生在长期的教育教学活动中形成的行为规范、知识传承体系、价值理念等,是大学宝贵的精神财富。而校园的人文景观和自然景观,则体现了高校的精神风貌,是大学的物质文化资源。无形的精神财富和有形的物质文化资源有机结合,成为高校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深刻影响着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不同高校的大学文化,既继承了高校的历史文化传统,体现了高校的个性特征,又在发展中与时俱进,带有鲜明的时代特点。要善用大学文化资源,推动无形的精神文化落地。

物质层面要具象化。高校开展文化活动离不开基础设施。教育教学设施,师生工作、学习、生活的场所,校园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等,都是校园物质文化的一部分。要将高校自然景观与学生居住社区建设成宜学宜居的空间,积极打造体现高校办学理念的人文景观、体现高校红色基因的文化景观,建设各类主题教育阵地,实现校园文化景观可看、可触、可体悟,形成有人、有景、有精神的校园文化生态。例如,西南民族大学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及学校特色文化,建成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题文化连廊“同心连廊”,依托这一载体宣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讲述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故事,展示学校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成果。在整体设计风格上,“同心连廊”注重将中华文化符号、西南地域文化和古蜀文明元素相融合,集公共性、开放性和教育性于一体,提升了校园景观的文化品位,优化了育人环境。


行为层面要落到实处。从行为方面来说,高校的学生、教师、管理者以及教学辅助和工勤人员等行为主体,都是大学文化的建设者。高校要做好顶层设计,使大学文化建设与学校各方面工作有机衔接、统筹推进,形成既有共性也有特色的文化品牌矩阵,包括思政文化品牌、师德文化品牌、学术科研文化品牌、文艺体育文化品牌、学生社团文化品牌、寝室社区文化品牌、后勤服务文化品牌、网络文化品牌等。在教育教学层面,要把文化品牌建设与通识课程、慕课课程建设相结合,实现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线上和线下、教学与实践相融合。例如,西南民族大学各级团组织充分发挥自身在“大思政”和“三全育人”格局中的功能,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以有形有感有效的“三有”模式,突出以各民族共有共享的中华文化符号和形象为导向的“小石榴”校园文化建设,聚焦各族青年团结发展,构筑共有精神家园。


发挥校友群体积极作用。校友群体既是大学文化的建设者,也是大学文化的传播者。校友与在校大学生有着相似的高等教育经历,他们的奋斗故事和先进事迹能够发挥示范效应,引起共鸣,增强在校大学生对大学文化的认同。在互联网时代,要用好校友资源,在毕业季、返校季、校庆等时间节点,精心策划有情怀、有温度的活动,加强校友与母校的情感联结、事业联结、文化联结,延伸大学文化滋养链。例如,西南民族大学校友会积极发挥沟通校友与母校信息的交流作用、团结校友共商母校发展大计的智囊作用、促进校友在自身事业领域蓬勃发展的助推作用,努力把校友会办成学校的窗口、校友的桥梁、温馨的家园,使母校与校友在感情和事业上联系更加紧密,互动更加有力。


上一条:雅歌儒服:日常生活中的互鉴融通|总书记讲过的民族团结进步故事 下一条:推进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

关闭